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于西汉、改进于东汉,兴盛于宋朝,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2022年6月15日,维西县民族宗教局实施的省民族文化项目“傈僳族传统造纸技术挖掘保护项目”在攀天阁乡皆菊村托比里小组制成了第一张手工纸。
据悉,被誉为傈僳族古代社会百科全书的说唱叙事长诗《祭天古歌·二十四部》之第八部即是独立篇章《拓额以倮》,即《造纸用纸》,诗歌用叙事手法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造纸的选材和工艺流程。溯源本部长诗至晚在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已经成型并流传,也即可证明傈僳族至晚在元、明时期掌握了造纸技术,纸张主要用于山神和天神祭祀。后因封建压迫、民族战争、民族迁徙等诸多原因,造纸技术在傈僳族社会中断,成为民间记忆或口头传说,以史诗方式流传至今。
十八大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与继承弘扬事业。由文化部门实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民族宗教部门实施的民族文化抢救及文化精品工程双轮驱动,对各地各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继承弘扬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云南省民族宗教委实施的民族文化抢救项目、"双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作为省政府十件惠民实事提升落实,本项目即是受惠于省政府惠民事实之一。
2021年3至4月,维西县非遗中心牵头,维西县民族文化研究所协助,邀请有关民族文化专家先行对傈僳族叙事长诗《祭天古歌》叙述的《造纸用纸》技术流传情况在史诗流传地进行了普查,普查结果得知造纸术有口传,具体到材料、工艺流程等,但近代未经具体实践。还调查到在传统构树皮作为原材料基础上,傈僳族造纸还需要添加马桑树皮,是实现纸张防止虫害、长期保存的技术手段。
2021年5至6月,维西县非遗中心、维西县民族文化研究所按照口碑与史诗材料,邀请有关民间艺人口述指导,在白济汛乡进行了傈僳族传统造纸工艺试验,获得成功。为抢救这一源于中华文明的傈僳族濒危技艺,维西县民族宗教局2022年度云南省民族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傈僳族传统造纸技艺挖掘保护”获得批准,由此计划在全县各乡(镇)建立8个挖掘传习保护点,扩大传习保护范围。
2022年6月15日,第一个点挖掘传习活动在攀天阁乡展开。维西县民族宗教局、维西县非遗中心,攀天阁乡有关领导到场见证了傈僳族地区第一张纸的复活。从选材和工艺流程判断,傈僳族传统造纸保留了西汉时代的风格,采用构皮(即楮皮)加马桑树皮,工艺流程有春季采集、剥取、晒干、分离、打浆、抄造、干燥等。
通过民间艺人、组织单位的共同努力,成功制作出傈僳族第一批手工纸。这项传统技艺的抢救成功,有力证明了傈僳族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文明的事实,对建立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提升中华传统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证支持。
文字:李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