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县农业农村局)

yyy索引号
文  号
维政办发【2021】60号
来 源
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日期
2021-07-13
关于印发《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7-13 16:04     浏览次数:1883    
字体:[ ]
打印

县直各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情预警和快速反应 机制,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控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经县人民政府研究 ,现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 急预案》予以印发,请各单位认真贯彻执行。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

一、总则

1  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情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有效地进行预防和控制,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  编制依据

本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农药管理条例》、《云南省植物保护条例》、《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农业农村部有关规定、规范制定。

3  编制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本着快速反应、部门协调、科学引导的防控原则,积极做好防治、处置等工作,搞好辖区粮经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与防控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有害生物危害,从而减少农业生产损失,尽快恢复农业正常生产和农村生活秩序。

4  适用范围

发生重大病虫害时适用本预案

二、基本情况

1  概况

维西县是迪庆州一个农业大县,主要以玉米、水稻、马铃薯、小麦、油菜、蔬菜生产为主,兼有青稞、荞麦、燕麦、大麦、大豆、白芸豆等旱粮作物和中药材。全县实际耕地面积236162亩,202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14654亩,其中:粮食作物复种面积321832亩。

近年来,受农业结构调整、农作物栽培制度变化、气候变暖、病虫抗性增强等因素影响,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为害加重,并已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据统计2021年平均病、虫、草、鼠害发生面积 65.42万亩次,防治面积为57.07万亩次,农药施用量达31吨以上。尽管通过不断完善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但每年因病、虫、草、鼠为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仍达438.63吨。特别近年来,一些病虫害暴发成灾,如粘虫、稻瘟病、麦类锈病,以前只是零星发生,但近两年因品种感病、气候适宜发生等因素影响,粘虫、稻瘟病、麦类锈病在一些乡镇大面积暴发,局部乡镇损失达25%以上。

2  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

(1)受农业结构调整、农作物栽培制度变化、气候变暖、病虫抗性增加等因素影响,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主要特点为发生范围广,发生量大,发生时间提早,为害加重。

(2)由于农民喜欢使用中、高毒、高残留及菊酯类农药,而且使用量偏大,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给防疫工作带来困难。

(3)农民对病虫害防治不够重视,存在盲目用药、重复用药、防治时期不当等,加之农村当前主要植保施药器械落后单一,“跑、冒、滴、漏”问题严重,农药利用率低,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重,防治效果差。

三、组织体系

1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成立维西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县财政局、农业农村局、民政局、公安局、交通局、市场监管局、气象局、融媒体中心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由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副指挥长,中心主任为办公室主任。    

维西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指挥部的主要职责是: 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全县农业生物灾害应急防治工作,研究解决农业生物灾害防治中的重大问题;主持灾情会商,公布救灾情况,监督检查现场指挥等工作;储备防治物资,调度应急队伍;处理其它有关病虫害防控的重要工作。

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全面掌握全县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具体的应急处置防控方案和措施建议;贯彻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并督促落实;组织有关专家分析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害损失影响进行评估;承担指挥部的日常事务和交办的其它工作。

2  部门分工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安排人员开展疫情控制;搞好危险性植物检疫对象病虫草害的跟踪监测;组织开展农药农资市场管理执法活动,保证市场供应的农药、器械质量;负责做好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发布病虫害趋势预报,制订病虫危害区的处理方案,提出对应的病虫害防治意见;做好防治物资储备;评估防控处理及补贴所需资金,安排资金使用计划;组织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开展防治工作,抓好督促检查;负责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的编写和发放,促使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防治经费的申报、审拨和监督管理工作,保障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应急处置经费,负责安排预警资金、紧急防疫(检疫性病虫害)储备金和紧急预防物资储备所需资金及时到位使用。

县民政局负责灾后群众安抚救济以及应急处置人员因工伤亡的抚恤工作。

县公安局负责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后的安全保卫和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灾害发生区的正常社会秩序,协助做好灾害发生区的封锁和公路植物检疫监督检查站工作。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及防治所需要的气象资料,做好与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关系密切的天气预报工作。

县交通局组织协调交通运输企业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所需的物资运输,协助农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农业生物灾害疫情的监管,防止疫情通过交通工具进行传播。

县融媒体中心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发布农业植保部门提供的病虫预报和灾情警报,负责防治知识宣传和防治工作动态报道,正确引导农民及全社会搞好病虫害的防治。

县市场监管局负责协助搞好农资经营资格审查办证,强化农资商品质量管理,对带有疫情的种子、苗木、农产品按相关法规规定,予以封存或销毁处理。协助搞好农业有害生物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通过农产品市场交易途径传播疫情;协助搞好农药市场监管工作,防治假冒伪劣和禁用高毒农药上市,防治农药无照经营,防治农药与副食品、农产品、日用商品、家畜饲料一起储运销售。

3   专家组

县、乡分别设立农作物病虫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主要由农业农村种植业服务中心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高级农艺师组成,种植业人员和乡镇农技部门技术人员负责协助专家组,负责对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名称的确定和灾情的认定,并提出应急防控技术方案。

四、应急响应

1  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确认

(1)水稻病虫害:稻飞虱、稻纵卷叶病、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等;

(2)玉米病虫害: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玉米灰斑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等;

(3)麦类病虫害:麦类锈病、白粉病、麦类红蜘蛛、麦蚜等;

(4)马铃薯病虫害:马铃薯晚疫病等

(5)油菜病虫害: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油菜蚜虫等

 (6)突发(暴发)性病虫害:粘虫、斜纹夜蛾、小菜蛾、豆天蛾等突发性病虫害;

   (7)国家实施检疫的其他病虫害:如红火蚁、稻水象甲、三叶斑潜蝇、虉草等。

2  灾情分级
     根据发生程度、传播特征和涉及范围,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灾情分为特别严重(I级)、严重( II级)、较重(III级)三个等级,分别用红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特别严重(I级)灾情

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级灾情:
     (1)草地贪夜蛾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70%;

(2)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在全县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50%。
    (3) 稻飞虱穗期田间平均百丛虫量达3000头,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60%;
     (4)稻纵卷叶螟孕穗期田间平均百丛幼虫量达100头,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60%;
     (5)螟虫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70%;

(6)玉米灰斑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玉米总播种面积50%。

(7)玉米螟虫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70%;

(8)麦类锈病、白粉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麦类总播种面积50%。

(9)麦类红蜘蛛、麦蚜,麦蜘蛛平均百株有虫600头,蚜虫平均百株有虫100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麦类播种面积60%;

(10)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马铃薯总播种面积50%。

(11)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麦类总播种面积50%。

(12)油菜蚜虫平均蚜枝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麦类播种面积60%;

(13)农田平均鼠害密度达到10%(百夹捕获率),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60%;

(14)发现从国外传入我县的国内从未发现且风险极大的有害生物,或我县尚未发生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某地突然暴发危害;

(1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一级灾情的。

严重(II级)灾情
  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I级灾情:
     (1)草地贪夜蛾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60%;

(2)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在全县出现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0%;
     (3)稻飞虱穗期田间平均百丛虫量达3000头,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50%;
     (4)稻纵卷叶螟孕穗期田间平均百丛幼虫量100头,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50%;
     (5)螟虫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60%;
    (6)玉米灰斑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玉米总播种面积40%。

(7)玉米螟虫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60%;

(8)麦类锈病、白粉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麦类总播种面积40%。

(9)麦类红蜘蛛、麦蚜,麦蜘蛛平均百株有虫600头,蚜虫平均百株有虫100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麦类播种面积,50%.

(10)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马铃薯总播种面积40%。

(11)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麦类总播种面积40%。

(12)油菜蚜虫平均蚜枝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麦类播种面积50%;

(13)农田平均鼠害密度达到10%(百夹捕获率),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0%;
     (14)本县发生(发现)我省未分布的外来农业有害生物;
     (11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二级灾情的。

 较重(III级)灾情
  下列情况之一,划为III级灾情:
     (1)草地贪夜蛾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0%;

(2)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在全县出现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30%;
     (3)稻飞虱穗期田间平均百丛虫量达3000头,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0%;
     (4)稻纵卷叶螟孕穗期田间平均百丛幼虫量100头,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40%;
     (5)螟虫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水稻播种面积50%;
    (6)玉米灰斑病、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玉米总播种面积30%。

(7)玉米螟虫田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0%;

(8)麦类锈病、白粉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麦类总播种面积30%。

(9)麦类红蜘蛛、麦蚜,麦蜘蛛平均百株有虫600头,蚜虫平均百株有虫100头,平均株害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麦类播种面积40%;

(10)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马铃薯总播种面积30%。

(11)油菜菌核病、霜霉病、白锈病在全县(或乡镇)出现特大流行态势,预计发生面积占辖区内麦类总播种面积30%。

(12)油菜蚜虫平均蚜枝率达20%,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麦类播种面积40%;

(13)农田平均鼠害密度达到10%(百夹捕获率),预计发生面积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40%;
     (14)我县虽有零星发生或偶然传入但发生范围不大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2个以上乡镇暴发危害。
     (15)特殊情况需要划为三级灾情的。

五、预警与防控机制

1  灾情报告

凡发现农作物病虫害暴发流行、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报告。种植业管理服务中心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派人到现场调查核实,确定灾情,并在 2 小时内将情况上报到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部门接到报告后,要派人核实,确定为重大灾情的,立即上报县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农业部门。

2  应急预案的启动

发生Ⅰ、Ⅱ级灾情时,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县级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农业部门;发生Ⅲ级灾情时,灾情发生乡镇应急防治指挥机构启动乡镇级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县植保植检站部门和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应急指挥部。

3  防控措施

一旦发生农作物病虫害灾情,要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早控制”的原则,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灾情扩散蔓延。

3.1  调查灾情,分析原因

对灾区进行调查,认真分析农作物苗情、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流行学、当地地理、作物布局、气候特点等因素,综合分析灾情发生的原因。对可能引起病虫害灾害的各项因子(包括病虫源、传播及流行的媒介和途径)等进行跟踪调查。

3.2  划定灾情发生区域

根据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危害情况,按照防控侧重点和措施的不同,将发生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控区、一般防控区和防控监控区。

重点防控区:主要包括以灾区为主的大发生区、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

一般防控区:以发生灾害的重大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作物、地理、气象等条件分析确定的病虫害大发生区、常发区和易感病虫品种作物分布区;

防控监控区:可能偏重发生的区域和偶发区。

3.3  制定防控措施

贯彻“目标安全、强化机制,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提高治理工作成效。对不同的防控区域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

(1)在重点防控区主要采用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措施;

(2)在一般防控区采用可持续控害技术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应急措施;

(3)在防控监控区推行可持续控害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3.4  防控措施的实施 

(1)重点防控区采取的措施:

①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治措施,控制病虫的危害; ②对菌源区和流行蔓延区的田块实施全面化学防治; ③对大面积重大病虫害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组建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伍,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防治时间”; ④对严重危害的田块实行重耕改种;⑤加强田间的水源管理,禁止菌源田的水流入其他田块,减少病菌向无病区扩散蔓延;⑥切断病虫发生流行的传播途径;⑦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它应急防治措施。

(2)一般防控制区采取的措施:

①在病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控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危害;②对病虫害常发区、易感病虫品种作物分布区实施重点防治;③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施磷钾微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作物自身抗性;④对大面积重大病虫害发生区实施统防统治,组建病虫防治专业服务队伍,做到“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测报、统一施药技术、统一药剂、统一防治时间。⑤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它防治措施。

(3)防控监控区采取的措施:

①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施磷钾微肥,改善作物生长条件,提高作物自身抗性;②对病虫害常发区、易感病虫品种作物分布区实施重点防治;③大力推广高压汞灯、频振灯等诱杀成虫的物理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化学防治; ④保护和利用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技术;⑤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施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应急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危害;⑥防治技术指导专家组确定的其它防治措施。

3.5  非灾区采取的措施

认真做好重大病虫的田间调查,准确把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并制定防治措施,科学指导防治,尽可能减少病虫危害损失。

六、应急保障 

1  物资保障

建立县级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物资储备库,储备用于病虫害应急防治的农药、喷雾器、防护服和手套等,由县级植保植检站负责物资储备管理工作。

2  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规定,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所需经费。

3  人员保障

县农业部门要配备植保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完整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应急防控技术保障体系。各乡镇要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并按时进行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上报,对病虫鼠害监测点人员(康普监测点、攀天阁监测点、永春监测点、塔城监测点)必须保证有充足时间进行病虫鼠害的调查统计。

七、附则

1  预案管理与更新

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情况变化,对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2  制定与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县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制定并负责解释。

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发布后实施。

 

主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87-8626078 地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雪龙西路行政中心六楼b区
Copyright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