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152885109/202100006
文  号
来 源
县财政局
公开日期
2021-03-08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08 11:01     浏览次数:2358   
字体:[ ]
打印

监督索引号53342303000010000

县十七届人大六次

会 议 文 件(十六)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

执行情况和2021年地方财政

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1年3月1日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维西县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提交大会,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20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0年,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财税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力度,有效保障“十三五”圆满收官,财政预算执行总体平稳。

(一)2020年预算执行情况

1.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87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61.02%,同比增长5.82%。上级补助收入完成387395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3917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316057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67421万元。地方债券转贷收入8600万元,调入资金10925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819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351万元。收入总计434377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15582万元,为年初预算的175.8%,同比下降3.28%。上解支出6154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3640万元(偿还到期债券本金),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309万元。支出总计432685万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8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87395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351万元,调入资金10925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819万元,地方债券转贷收入8600万元(新增一般债券转贷收入5000万元,置换一般债券转贷收入3600万元),收入总计43437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5582万元,上解支出6154万元,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3640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309万元,支出总计432685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结余1692万元。

(2)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87万元,同比增长5.82%。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65544万元,同比增长4.85%。

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8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37700万元,地方债券转贷收入8600万元,调入资金10925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6819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008万元,收入总计384339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5544万元,上解支出6154万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309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3640万元,支出总计382647万元。收支相抵,年终结转结余1692万元。

全县和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较上年变动较大的原因:一是受乌弄龙水电站缴纳水资源费和黄登水电站税费分成影响,收入较上年增长;二是受“三区三州”政策倾斜,上级加大对我县脱贫攻坚资金支持力度,上级补助收入较上年增加;三是受债务转贷资金规模较上年大幅下降(上年新增一般债券31070万元,今年仅有5000万元),支出较上年下降;四是上年结转的项目资金本年比2019年减少 25476万元。

全县和县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存在结转结余资金的原因:主要是部分项目因资金下达晚,当年不具备实施的条件,需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另外本年上解支出州级未确定最终数据,为防止出现财政收支赤字,预留一定资金用以弥补。

2.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7515万元,为年初预算5000万元的150.3%,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储备的土地挂牌出让较上年增加。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0028万元,为年初预算7000万元的714.69%,比上年完成数6970万元增加43058万元,增长617.76%。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本年我县争取到专项债券资金33000万元用于我县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级财政下达我县抗疫特别国债6349万元;三是安排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较上年增加。

全县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751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424万元,抗疫特别国债转移支付收入6349万元,新增专项债务转贷收入33000万元,上年结余584万元,收入合计51872万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0028万元,调出资金584万元(调入一般公共预算),年终结转结余1260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由于我县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本年国有资本经营收支为零。

4.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及平衡情况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完成53377万元,其中:保险缴费收入29265万元,利息收入138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149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2007万元,其他收入476万元。上年结余20835万元,收入合计74212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3785万元。收支相抵,年末滚存结余20427万元。

(二)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2020年我县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77070万元,其中:一般债务131070万元、专项债务46000万元。

年末我县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46076万元,按偿债来源分:一般债务108376万元,专项债务37700万元。按债务性质分:一般债务96万元(外债转贷),地方政府债券145980万元(新增债券114470万元,置换债券15880万元,再融资债券15630万元)。

 二、2020年财政政策执行和重点工作情况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县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倾力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同时加大资金统筹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兜牢兜实“三保”支出底线,压缩一般性支出,全力保障民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费,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1.落实各项结构性减税措施,全面实行“营改增”政策,牢固树立落实减税降费是政治任务、硬任务的理念。构建“党政领导、财税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不折不扣落实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深化增值税改革、个税改革、社保降费四大战役,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条件,减税降费效果持续显现,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全县累计减免税费3619万元,其中:减税2513万元,减费1025万元,非税81万元。

2.妥善处理好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与科学化、精细化征管之间的关系,坚持两手并重。在把减税降费政策理解好、宣传好、落实好,促进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减税降费对财政运行的影响,加强对收入形势的分析预测研判,提高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3.强化收入征管,依法依规加强征管。严格执行应收尽收、应减尽减,着力提升财政收入质量,全面梳理排查税源,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强新增税源培育,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61.89%。

4.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加大对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和“五网”基础建设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二)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围绕稳岗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帮扶、“三保障”和“饮水安全”、贫困提升等问题整改动态清零。深入推动涉农资金整合,通过资金整合,实现涉农资金的“五个精准”,真正使涉农资金整合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大格局”建立的“总抓手”。在项目库建设、资金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持续完善了县级主导的涉农资金实质整合,走出了一条集分配、评审、责任“三大机制为一体”的实质整合促脱贫之路。本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05924万元,累计支出103032万元,支出进度97.27%。

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一是学生资助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共资助学生1885人,发放资助金771万元;二是全面落实十四年免费教育政策资金,全年用于学生生活、教科书等保障资金7127万元,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4939万元;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325万元;学前两年免保教育资金629万元。积极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3.16%,比上年增长11.59%,确保了我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3.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现行制度,聚焦现行标准,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完善贫困人口参保缴费政策,确保贫困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全面落实医保脱贫攻坚政策,统筹用好用活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补助资金。

4.做好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223万元,支持就业再就业,提供创业贷款贴息,落实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大力度做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供养工作。

5.促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达3904万元,促进了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支持农村文化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促进了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

6.推进生态环保建设。安排节能环保支出17642万元,其中:生态护林员10321人补助资金10321万元,为生态维西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1.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重点加大对民生投入,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增长幅度。全面实施地方财政预算标准化平台建设,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细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制定一系列预算管理办法,依法理财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系统、新版工资统发系统、财政专户资金管理系统的上线,实现从“签字画押”到“电子签章”,从“跑银行”到“点鼠标”的革命性改革,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打通各部门信息交换渠道,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取消纸质凭证和单据流转,实现财政资金电子化支付和清算,从根本上解决了支付时间延迟、资金清算不畅、运行效率偏低等现实问题。

3.有序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工作。将扶贫资金和直达资金纳入监控系统。依托监控系统强化资金监管,第一时间发现和纠正超时下达、违规转至实有资金账户、投向不精准、截取挪用等问题,督促相关单位整改。

4.稳步推进全县预算单位政府会计统一核算管理改革,规范会计核算行为,在不改变预算单位会计管理方式、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主体责任、确保预算层级体系的前提下,建立了全面统一的预算单位会计核算系统,进一步夯实了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基础,为有效提升全县预算管理现代化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并取得明显成效。

5.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现代财政财务报告体系日趋完善。全面推进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规范编制程序。

6.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全动态监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实行管采分离,实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和公正,推出网上超市、项目监管等,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全年政府采购节约财政资金651万元,节约率6.4%。

7.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检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针对财政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门开展了对县级5部门和10个乡镇的资金检查,并对使用产业发展资金的合作社和公司进行延伸检查。通过“以查帮扶”的方式,纠正了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了资金管理,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行为。

8.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为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相关政策制度不断制定完善指导性办法,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安全、规范运行,有力推进了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切实助力全县脱贫攻坚。

(四)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1.开好“前门”,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严格执行上级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专项债务预算管理办法,将地方政府债务全面纳入预算管理;推进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改革,保障重点领域合理融资需求。年内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1600万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2.严堵“后门”,严禁违法违规举债融资。持续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规范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行为;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常态化监督机制。

回顾过去的历程,“十三五”期间,是财政工作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财政工作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县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落实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坚持把抓“六保”促“六稳”要求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围绕财政工作目标,不断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十三五”期间,财政收支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5057万元,上级财政补助收入1593292万元,总体实现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坚决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的保障力度,大力压缩不合理开支,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809768万元,圆满实现预期目标,有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单一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转变,财政收入质量尚未得到根本提高,非税收入比重较高,财政增收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对财政依赖程度较高,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仍然不足,各种配套政策层出不穷,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匹配,财政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三是区域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县财力依然薄弱,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艰巨;四是政府性债务负担沉重,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增大;五是财政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仍需进一步提高;六是财政供养人员增长过快,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机构正常运转困难较大,加之绩效工资、公务用车改革的兑现,县级财政压力不堪重负。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说明:因州级还未确定我县决算对账数据,现上报数据还会有变化,待州级批复我县2020年财政决算后,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变化情况。

三、2021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21年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州委和州政府、县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进一步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重点,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宏观调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风险防控;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发展总体目标提供财力支撑。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预算编制坚持以下原则: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坚决落实政府要过“紧日子”要求,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以收定支、提质增效,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可压尽压,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落实“六保”任务,支持做好“六稳”工作,支持重点领域支出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强化项目预算编制;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拟完成19866万元,比上年完成数增长3%左右,其中:税收收入14000万元,非税收入586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拟完成364146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拟完成343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拟完成31482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拟完成45894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309万元,其他无来源调入40736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692万元,政府债券转贷收入拟完成26400万元,财政收入合计拟完成460149万元,其中:指定用途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22442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45894万元,债券转贷资金收入26400万元,其他无来源调入40736万元,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需在2021年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向上争取解决,因此,年初实际可用财力和预计争取财力仅为122699万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866万元,返还性收入3432万元,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收入9040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7309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692万元。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拟安排428049万元,比上年完成数415582万元增长3%,上解支出5700万元,地方一般债务还本支出26400万元,支出合计460149万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拟完成9060万元,其中:本级基金预算收入50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800万元,上年结转结余收入1260万元;支出拟安排9060万元,收支相抵后,基金预算收支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全县国有资本预算收入拟完成341万元,其中:国有参股公司股利、股息收入9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万元(净利润),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股利收入324万元(永丽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岩瓦河电站股利收入)。支出拟安排341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收支平衡。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全县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收入拟完成59774万元,其中:保险费收入31210万元,利息收入949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2016万元,其他收入15599万元;上年结余20727万元。收入合计80501万元。支出拟安排59151万元,年末滚存结余21350万元。

四、2021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21年,我县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税收增长后劲乏力,同时面对财政刚性支出的迅速增长和稳增长等保障压力,财政平衡极为困难。为了保障我县2021年预算编制收支平衡,按照提前通知财力和调入资金的方式进行预算平衡。

(一)强化征管,增创财政收入新优势

实时掌握财政收入动态,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促进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要精准管理重点税源。加强电力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等重点行业税收管理,加强税源监控,堵塞漏洞,挖潜增收,创新税收征管体制,优化税收征管方式,提升税收征管能力,提升重点行业税收贡献率;二要科学管理项目税源。充分掌握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税源大户的收入变化趋势,重点抓好收入大户、基建工程项目的收入入库,努力使重点领域税收不出现大的异常波动。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投资和纳税申报管理,按进度及时支付项目工程款;督促项目建设施工企业及时足额纳税,力促政府投资及时反映在税收收入上。

(二)聚焦短板,提升民生保障新水平

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实实在在提升群众获得感。一要优化民生事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预算安排与统筹,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补足民生短板,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兜牢“三保”底线;二要统筹协调社会事业发展。落实教育、就业、公共卫生财政支持政策。强化学前、义务教育等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支持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政策。持续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保障职工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三要加大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四要大力推动生态建设。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资金调度,统筹做好各项环保工作经费的预算安排,为城乡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持续推进重点流域生态环境补偿、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加快形成污染防治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深化改革,增强财政管理新实效

加快推进财政管理法治化、现代化建设,着力提升预算执行效能。一要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推进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持续增强国有资产管理公开透明度,提升国有资产管理公信力;二要防范政府债务风险。规范举债融资,坚持政府债务限额管理,着力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化解存量,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三要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严禁部门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明晰预算权责,严格预算刚性约束,加大财政沉淀资金清理盘活力度,清理财政挂账资金,统筹用于亟需支持的项目。

(四)强化绩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为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和《中共迪庆州委迪庆州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构建“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加强支出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估,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同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

(五)内强素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财政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解决财政队伍素质的问题,加强财务人员建设,定期组织专项政策业务培训工作,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会计队伍培训规划,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力求建立一支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强的财会队伍。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为我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报告中的术语和名词解释

 

1.全口径预算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的一种模式,目标是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进行高效、统一管理。2015年正式颁布新修订的《预算法》第五条规定: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至此,把所有预算按上述四类全部分类管理,为政府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2.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开展的绩效管理,也就是将绩效管理理念和绩效管理方法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并实现与预算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预算管理模式。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政府预算为民服务的理念,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更加关注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改进服务水平和质量,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向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政府行为更加务实、高效。预算绩效管理的表现形式是四个环节紧密相连,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监控、绩效评价实施、评价结果运用的有机统一,一环扣一环,形成封闭运行的预算管理闭环。

3.民生支出。是指各级财政部门依照职能,用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涉及群众利益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财政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粮油储备、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支出;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林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支出;剔除并未直接投入民生的支出,即教育、农林水、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等大类支出中的“管理事务”款和“行政运行”项。

4.部门预算。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步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经政府同意后提交人代会审议通过的、全面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通俗地讲,就是“一个部门一本账”。

5.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是指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属于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可以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残疾等级为一级、二级且需要长期照护持续时间达6个月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可以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重度残疾人是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程度为一级、二级的残疾人。

6.财政存量资金。是指收入已经发生、尚未安排预算,或者预算已经安排、尚未形成实际支出的财政资金。包括:一是收入已经发生、尚未安排预算的资金,如每年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超收收入,年终调整列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预算周转金。二是预算已经安排、尚未形成实际支出且尚未列支的资金。三是预算已经安排、尚未形成实际支出且已经列支的资金。不包括当年季节性收支差额形成的资金。

7.地方政府债务。指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为公益性项目发展举借,需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包括:纳入政府债务管理的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形成的债务;《预算法》实施后在国务院批准的政府债务限额内举借并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外债转贷债务。

8.地方政府债券。是指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为发行和偿还主体,由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发行并办理还本付息和支付发行费的政府债券。

9.置换政府债券。经国务院批准,从2015年开始,发行一定额度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清理甄别后应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这部分地方政府债券称为置换债券。置换债券是国务院为降低地方政府债务成本、防控债务风险、腾挪财政收支的重要举措,也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的重要举措。

10.新增政府债券。按照《预算法》,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债券主要用于政府公益性资本性支出,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不得安排偿还存量政府债务本金及利息。

11.一般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针对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发行的债券,筹集资金安排的支出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本金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

12.专项政府债券。是指地方政府针对土地储备、收费公路、棚户区改造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举债发行的债券,债券的发行要对应相应的政府性基金项目,筹集资金安排的支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本金通过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

13.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是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预算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的方式筹措。举借债务的规模,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每年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新增限额和总限额,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批。每年各地地方政府债务新增限额和总限额,由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的限额内提出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各省级人民政府,并向社会公开。省级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下达的限额举借的债务,列入本级预算调整方案,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依照省级人民政府下达的限额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报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由省级人民政府代为举借。省级财政部门在批准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合理搭配债券期限,安排债券发行兑付。

14.转移支付。是指货币资金、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由一方向另一方的无偿转移。转移的对象可以是现金,也可以是实物。财政转移支付主要是指财政资源(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无偿转移,包括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财政转移支付通常可以分为无条件的转移支付(即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有的财政转移支付(即专项转移支付)两种。 

15.一般性转移支付。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为主的转移支付制度。2009年以前,财力性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一般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补助、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等,地方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上述资金。2009年起,为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部将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修订后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以及义务教育转移支付等,地方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统筹安排和使用。

16.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目标,以及对委托下级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专项补助资金。资金接受者需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

17.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制性,采取以政府为主导,以居民个人(家庭)缴费为主,政府适度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按照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相一致的原则,为城镇居民提供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2017年1月1日起,以上两项制度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

18.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为保障贫困县集中资源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年8月省委办公厅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意见》,研究制定了我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方案,在88个重点县和片区县开展试点。试点方案指出:统筹整合使用的资金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资金,也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和贫困人口变化,完善机制,精准使用。纳入统筹整合使用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按照因素法采用切块方式下达,实行任务、目标、资金、权责四到县。省级实行备案制管理。省级部门不得限定纳入统筹整合使用的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在试点县的具体用途。 

19.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2016年10月,财政部印发了《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试行方案》,明确从2018年起将在试行改革的基础上正式全面实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改革。改革试行方案提出通过分设两套经济分类(政府预算经济分类和部门预算经济分类),清晰反映政府对行政(参公)单位、事业单位、企业、个人补助规模和政府资本性支出规模,加强对政府资产、债务、涉企资金的管理。

20.地方政府债券纳入预算管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要将债务收支纳入部门和单位预算管理。将一役债务收支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将专项债务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中的财政补贴等支出按性质纳入相应政府预算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是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而制定的债务管理方法。

21.营改增政策。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营改增”中,减少重复征税是其最大的特点,这对企业降低税负有利,能够促进社会有更好的良性循环。

22.抗疫特别国债。是指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由中央财政统一发行的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疫情防控的特别国债。按规定纳入中央国债余额和限额管理,列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不计入财政赤字,不列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和风险指标。抗疫特别国债资金全部直达基层,具有一次性财力性质,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本金从第6年起每年按20%比例由具体使用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的各级财政归还。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秘书处 2021226日印

监督索引号53342303000010111

 

20213811112.zip

附件1.维西县政府预算公开表20210308103426685.rar

202138111131.zip

20213811114.zip

 

主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87-8626078 地址: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保和镇雪龙西路行政中心六楼b区
Copyright ©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920*1080分辨率/IE9以上浏览器访问达到最佳效果 本站已支持IPV6/IPv4访问
站内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22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