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有关部门: 《维西县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已经县 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 落实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 年 11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维西县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 (2022-2024 年
为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根据《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迪庆州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迪政办发〔2022〕7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迪庆州第九次党代会、维西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牢守住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按照县委 县人民政府确定“23451”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产业化、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进程,充分挖掘我县特色农业资源,聚焦粮食、葡萄、中药材、特色畜禽、食用菌、小杂粮(青稞)、蔬菜、木本油料、乡村旅游等重点产业,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发展目标。2022—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速保持在8.5%左右,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保持在6.5%左右,到2024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0.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5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4.0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0.85:1,为全县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1.粮食产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巩固提升粮食产销平衡能力,按照“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的思路,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提升水稻、玉米等主粮生产能力,持续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积极发展冬早玉米、冬马铃薯、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将粮食和大豆生产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乡(镇),落实到地块,抓好粮食增产措施落实见效,扎实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到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32.4万亩、7.58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达到3.98亿元。
2.冰葡萄产业。积极推进现有冰葡萄种植基地流转,采取公司经营、群众务工的模式,实现优质冰葡萄酿造原料质量提升,提高冰葡萄酒品质。积极开展冰葡萄种苗繁育及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种植期管理和技术培训,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精品高原葡萄酒原料生产基地和酿造加工基地,积极发展酒庄文化旅游和葡萄园生态旅游,形成集农业、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链。到2024年,全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0.53万亩,其中:达到盛产期的葡萄基地0.3万亩,年产冰葡萄酒1000吨左右,力争葡萄酒企业流转葡萄种植基地0.3万亩左右,实现综合产值1.3亿元左右,其中:农业产值0.26亿元,加工产值1.04亿元。
3.中药材产业。加大中药材产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抓好当归、木香、秦艽等道地中药材的种子种苗繁育,加大中药材标准化技术推广和绿色高效种植,严格中药材产品原料质量关。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提升中药材产品初加工水平;加大中药材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培育中药饮片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提升中药饮片、中药萃取技术,积极开展藏药精深加工。到2024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1.89万亩左右,力争中药材加工企业流转中药材种植基地2.5万亩左右,中药材产量3.69万吨,实现综合产值3.7亿元左右,其中:农业产值2.22亿元,加工产值1.48亿元。
4.特色畜禽产业。依托生态猪(迪庆藏猪)、维西黄牛、庆福黑山羊、傈家黑乌鸡、那米鸡等众多优势畜禽种植资源,积极发展特色畜禽产业。加大维西黄牛暖棚养殖、舍饲圈养、黄牛冻精改良技术等,切实转变维西黄牛饲养方式,不断缩短维西黄牛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提升维西黄牛产业效益。生态猪(迪庆藏猪)养殖方面以推广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设施设备为重点,不断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提升猪肉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傈家黑乌鸡和那米鸡林下养殖,提高出栏率、商品率,提升产品品质。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改造和建设畜禽屠宰生产线,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到2024年,全县肉牛(维西黄牛)存栏4.68万头左右,羊存栏8.98万只左右,生态猪(迪庆藏猪)存栏14.89万头左右,家禽存栏57.32万羽左右;肉牛(维西黄牛)出栏1.4万头左右,羊出栏7.09万只左右,生态猪(迪庆藏猪)出栏18.52万头左右,家禽出栏50.27万羽,肉类总产量达到1.6863万吨左右,实现综合产值8.022亿元,其中养殖产值6.896亿元,加工产值1.126亿元。
5.食用菌产业。以打造世界重要松茸产区和食用菌品牌为目标,加大以松茸为主的野生菌类产业开发,划定松茸保育基地实行轮采休采,严禁采集松茸童茸和开伞松茸,努力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持续发展;持续实施松茸航运补贴政策,支持松茸加工企业完善冷链物流、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市场拓展等环节,积极参与打造香格里拉松茸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提质增效。进一步加大对羊肚菌、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人工栽培的支持力度,逐步发展壮大人工栽培食用菌产业,做大维西食用菌产业。到2024年,食用菌产量278吨,实现综合产值0.726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3414亿元,加工产值0.385亿元。
6.小杂粮(青稞)产业。在高海拔地区发展春青稞种植,在河谷地区发展冬青稞种植,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荞麦、燕麦、白芸豆、青稞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大力发展荞面、荞米、荞茶、黑谷产品、青稞白酒、青稞干酒、青稞啤酒、青稞食品等精深加工技术改造及提质扩容建设;原料收购、品牌建设等。在攀天阁乡、白济汛乡、中路乡等建设特色小杂粮种植基地各1个,逐步扩大基地建设面积,引进特色小杂粮系列产品生产线各1条,开发特色小杂粮系列产品5个及以上,打造“攀天阁老黑谷”区域公共品牌1个、“傈荞”公司品牌1个、青稞制品产品品牌1个,扶持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到2024年,全县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4.824万亩左右,其中:荞麦种植面积稳定在1.32万亩左右;青稞种植面积稳定在1.26万亩左右;燕麦种植面积稳定在0.164万亩左右;白芸豆种植面积稳定在2.08万亩左右,小杂粮产量0.6771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0381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4669亿元,加工产值0.5712亿元。
7.蔬菜产业。加强品种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建设,加快维西糯山药产业开发。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发展错季蔬菜产业;加强冷链物流建设与市场营销等,支持加工企业建立冷链物流、创建品牌、开拓市场;积极开发竹叶菜、蕨菜等野生有机蔬菜,打造错季、高端、绿色蔬菜品牌。到2024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3.49万亩,其中,维西糯山药种植面积1万亩,其他蔬菜种植2.49万亩,蔬菜总产量2.546万吨,其中维西糯山药产量0.6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1.784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0.8847亿元(维西糯山药农业产值0.2370亿元);蔬菜加工产值0.9亿元(维西糯山药加工产值0.3亿元)。
8.木本油料产业。积极开展核桃提质增效,加大对现有花椒、青刺果、漆树种植面积的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完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创建维西木本油料产品品牌。到2024年,核桃提质增效6万亩,花椒提质增效0.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4971亿元左右,其中:农业产值1.3092亿元;加工产值0.1879亿元。
9.花卉(兰花)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兰花种质资源,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结合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分区域布局规划,如中路乡以兰花设施化栽培及对外销售为主,塔城镇兰花产业主要围绕乡村休闲旅游、田园综合体来发展,作为“六花塔城”的一部分。其他地区仍以庭院式的兰花栽培为主,发展庭院经济、观光农业、景观农业。重点支持兰花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建设、细叶莲瓣兰花等开发性保护与发展技术研究,兰花繁育基地建设、兰花观光农业、景观农业打造等环节,保和镇和永春乡分别发挥好兰花市场交易平台、兰博会分会场交易平台的作用。实现花卉农业综合产业0.2614亿元左右。
10.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旅、村旅多元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加快推进维西塔城田园综合体建设,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推荐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到2024年,力争乡村旅游收入达到900万元左右,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1000人左右,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可比价总产值达到0.35亿元以上。
二、重点工程
(一)紧扣绿色高效,做优一产
1.良田沃土强基工程。到2024年,全县新建高标准农田7.5万亩,将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高标准农田占全县耕地面积比例提高26个百分点、达到53%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30%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水务局、县乡村振兴局)
2.绿色发展引领工程。积极推进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粪肥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认证,引领产业基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4年,全县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达到28个以上,基地化率从目前的9%提高到30%。地理标志产品达到3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35个。(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林草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卫生健康局)
3.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加快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应用,大力推广中小型高效适用机械装备,提升特色重点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突出山区,特色经济作物适用机械的推广应用。蔬菜、水果和中药材等产业,重点通过农业物联网和自动化控制设施实现水、肥、药、光照、温度和湿度调控,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畜禽产业,以环境控制、精准饲喂、产品收集、粪便清理、疫病监测预警和繁殖育种为重点推进生产数字化。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库、监督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高原特色农业“一张图”。力争到2024年,葡萄滴灌及肥水一体化面积达到0.3万亩左右,山区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万亩以上,设施大棚达到1300亩以上,农机化作业面积达到139万亩次。(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乡村振兴局、县林草局、州生态环境局维西分局)
4.农业生物安全工程。加强草地贪夜蛾、红火蚁等植物病虫害防控。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实施常态化防治。建设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建设重点区域监测点,开展高效安全防控技术推广应用。到2024年,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田间监测点,完善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预警网络。(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林草局、县市场监管局)
(二)紧扣加工增值,做强二产
5.产地初加工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分类分级,提高商品化处理水平。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预冷、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需求,实施农产品初加工提升工程,推动原料集聚区挑选整理、清洗烘干、冷藏保鲜等商品化设施设备全面普及,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统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初加工协调发展,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提升加工转化增值能力。(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工信局。配合部门:县市场监管局、州生态环境局维西分局)
6.精深加工延链工程。围绕重点产业布局,统筹发展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着力打造高档高端葡萄酒系列产品、中药材系列产品、特色畜禽产品、维西糯山药系列产品、野生菌产品,适度发展有机核桃和橄榄油系列产品、小杂粮系列产品,实现由粗放经营向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到2024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48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85:1。力争葡萄产业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中药材产业加工产值年均增长19%左右,特色畜禽产业加工产值年均增长9%左右。(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配合部门:县林草局)
7.加工园区建设工程。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优势产区聚集,着力培育要素聚集、产业链条完备的加工园区。重点推进维西拖枝生物园建设,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左右。(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工信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林草局、县投资促进局)
(三)紧扣融合发展,做大三产
8.市场拓展畅通工程。建设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健全产销衔接、线上线下融合的农产品供应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设线上直销店,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产品,规范发展直播销售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互联网+”模式,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农村物流,拓展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24年,力争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05亿元,建设农村电商网点达到83个,带动就业570人,农产品销售额达到1.08亿元。(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工信局。配合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投资促进局、县市场监管局)
9.农业品牌建设工程。积极申报省级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型企业”、州级绿色食品“7大名品”、“5强企业5佳创新型企业”评选活动,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品牌”。创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地域特色“小而美”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每个重点产业均培育出1至2个省内知名品牌。(责任单位:各乡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工信局、县林草局、县投资促进局、县市场监管局)
10.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主动适应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消费新趋势、新需求,以城市周边、旅游环线的特色乡村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周边游”、“周末游”,满足城市人群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生活需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农村田园景观、特色村落、少数民族文化、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等素材,用好葡萄、中药材、维西糯山药、兰花、小杂粮、特色畜禽等景观性产业资源,突出特色化、差异化,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赏、食、享”融合的多产品开发,拓展功能、丰富业态、创新场景。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将维西塔城田园综合体打造为省级田园综合体,打造维西县叶枝等4个州县级田园综合体。到2025年,打造2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6个精品示范村、104个美丽村庄,农业+旅游美丽乡村发展进程全面推进。(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发改局。配合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文旅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生态环境局维西分局、县林草局)
11.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示范创建,着力打造维西县中药材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构建以产业强镇为基础、产业园区为引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州、县市、乡镇三级梯次布局、点线面协同推进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创建认定1—2个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建设标准化产业基地,打造15个省、州级产业基地标杆示范样板,并实行有进有出的年度清单公布制度。培育和发展2个农业产业强镇,6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带。(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林草局、县市场监管局)
(四)实施倍增计划,育强主体
12.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加快构建以大型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型行业先进企业为主体、农民合作社为基础的发展格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聚焦全产业链,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千万级销售收入的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支持成长性好的中小微农业企业加快发展,加强本土特色企业扶持培育。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争创国家、省、州市、县级示范社和家庭农场。到2024年,全县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30个、家庭农场1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家,其中:产值超50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确保每个重点产业都有1户以上龙头企业带动。(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市场监管局、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县林草局、县投资促进局、县政务局)
(五)注重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
13.实施种业振兴工程。聚焦“保、育、测、繁”四个环节,统筹推进农作物、畜禽种业创新发展。加大生态猪(迪庆藏猪)、维西黄牛、庆福黑山羊、傈家黑乌鸡、那米鸡等特色畜禽和荞麦、燕麦、白芸豆、青稞、当归、维西糯山药、攀天阁“老黑谷”等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力度,切实抓好特色农产品种子(源)端。到2024年,建设维西糯山药保种及繁育基地1个,维西当归良种繁育基地1个。主要农作物、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85%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水务局、县乡村振兴局)
14.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工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农业科技创新融入“三农”全过程全要素,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大力推进良种培育、高效生产、食品安全、资源利用和装备制造等全面创新,加快实现农业发展由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大农机推广应用,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建设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022—2024年,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平均增速保持在1.3%以上。到202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3%以上,其中,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到63%以上,谷物、麦类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配合部门:县林草局)
15.劳动者素质提升工程。实施返乡创业培训、返乡创业带头人培养、基层创业服务能力提升、育才强企、引才回乡五项行动计划,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万名农民”培训计划等。充分利用“滇沪、迪昆对口协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次。到2024年,全州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人社局。配合部门:县委组织部、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林草局、县乡村振兴局)
(六)扩大开放合作,增强发展活力
16.农业交流与合作工程。借助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机制,加强与上海等城市农业领域沟通交流,建立农业产业合作促进机制。强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联盟在推动和开拓国内市场中的作用,搭建农产品销售交易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业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重点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引进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的管理经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打造农业产业链,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继续促进人才互访交流,完善交换互访机制。(责任单位:各乡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委、县林草局、县工信局、县政务局、县投资促进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来抓,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的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县委农办及时分解重点任务到县各乡(镇)和行业责任部门,定期调度进展情况。各乡(镇)党委、政府履行主体责任,主要领导亲自抓,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工作专班,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和落实落地措施,确保扎实推进,全面落实。(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委农办。配合部门: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
(二)认真落实支持政策。对已经出台的政策,一以贯之抓好贯彻落实;对需要完善和新出台的政策,紧盯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抓紧研究制定。稳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只增不减。建立县级重点项目动态储备库,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加强政银企合作,在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和符合发行条件的前提下,积极争取和发行地方政府新增债券予以支持。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推广运用“一部手机云企贷”、农村产权抵质押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要用好用活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确保不低于50%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委农办、县财政局。配合部门:县发改局、县农业农村局、县工信局、县乡村振兴局、县金融办)
(三)优化用地保障。完善新增用地保障机制,对县级以上重点项目清单的农业项目,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应保尽保。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农产品冷链、初加工、烘干、仓储、机库等设施用地,优先提供保障。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套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保鲜冷藏、晾晒贮存、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责任单位: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牵头部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合部门:县林草局、州生态环境局维西分局、县农业农村局)
(四)加强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全面的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产业统计监测,加强三年行动方案督促检查。积极推动各乡(镇)、各行业部门开展对农业现代化的重点目标执行情况考核,并将其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和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形成人大政协监督、政府督查、部门检查制度,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部门。
附件:1.维西县农业农村经济重要指标预期目标表
2.维西县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重点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表
3.维西县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支撑项目表